银发经济不应是“陷阱经济”
日期:2025-11-12 09:59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无论是银发市场供应不足,还是“老年陷阱”频频出现,都实实在在地提醒我们,银发浪潮下,从儿童到企业,从家庭到社会,一定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精神、心理需求,让老年人通过银发消费实现幸福晚年。廉价的高级班、直播间里打招呼喊“奶奶”的疯狂AI宝宝、被称为“铁头团”的老年旅游团……近期,围绕“银发经济”和“下巴老人”陷阱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在曝光的骗局中,骗子们设下圈套,将老人“困在老人的照顾之下”。在旅游消费中,“花“花两三百块钱报个旅行团,花三四天坐公交车旅行上千公里”已经成为老年消费群体的旅行图景。人们不免要问:这是否带来了老年人,还是另一种“困住老年人”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202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1亿,占老年人口的22.1%人口基数大,表明白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供给质量却未能同时快速提升。以休闲消费场景为例,2023年我国白银游客将达到11.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量的20.6%,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限”《中国老年人报告(2023-2024)》显示,超过60%的60岁以上人群选择200元以下的低价游。这些旅行社很多都是购物团,前期会免费赠送米面粮油吸引老年人报名,后期跟团时引导成年人购物。低价团数量多肯定是受到消费习惯和收入的影响。老年人水平下降,但旅行社追价下行也是不争的事实,反映出老年人市场供给质量低下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困老人”的陷阱层出不穷,纵观当下的银发市场,我们看到的都是廉价老套的“假专家”用虚构的“知识”向老人传授所谓的养生之道,以收割流量的现象。热心的“干儿子”认识亲人,还有可爱的AI宝宝在直播间里互相打招呼。他们打感情牌,让老人口袋空空,导致老人赔钱赔身,伤心不已。虽然形式不同,但这些“老人陷阱”都是利用老年人的认知缺陷和情感需求,对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围剿”。可以说,正规的银发服务供应量还不够,骗子也想趁虚而入。这就是当前银发市场滑向“骗局市场”的症结所在。事实上,“骗老人”的陷阱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它是骗子精心打造的糖衣外壳,可以说准确捕捉了老年人的需求。以您的私域流量营销为例。营销发起者通常会在有市场的地方开店e老年人聚集,利用免费鸡蛋吸引老年人加入群组,利用群聊对老年人进行长期教育。这些看似复杂的步骤,其实是按部就班的,结果就是老人们愿意掏腰包。中消协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收到投诉情况回顾》指出,老年人消费陷阱、私域导流营销成为上半年投诉热点。必须说,准确理解老年人的需求以及老年人所创造的包容感是银发市场打开的关键。现在骗子用它来窃取和替换列,让人们束手无策。从老年人自身来看,他们愿意为“懂我”的产品付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接触和情感的缺失一体化。所谓老年人“铁族”,并不是老年人“自找麻烦”,而是他们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的选择——他们看重感知的性价比。不法商人利用这一点,让老人踏上了一段尴尬的旅程。这背后不仅是监管的缺失,更是家庭和社会关怀的缺失。同样,面对市场上“伤老人”的陷阱,也不是因为老人容易上当受骗。也可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在寻求外在补偿的过程中无意中受到了欺骗。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银发人潮下,从儿童到企业,从家庭到社会,必须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精神、心理需求,让老年人消费白银安享晚年。 “十五五”规划未出炉很早以前就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不言而喻。从建设银发市场来看,要加快从过去“小而稀疏”的状态向更加有序、高品质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要筑牢“安全”防线,采取更有力措施,破解“困老”陷阱,为银发市场健康发展提供安全环境。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精准预警、监测打击,建立依法并并机制,形成打击“诈骗老人”犯罪的高压态势,斩断伸向银发银子的“黑手”。另一方面,要以“质”为核心驱动白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服务。正因为如此,市场主体必须全面了解老年人真实的身体、心理和消费习惯,不断加强银发服务的推广和产品研发,让市场上既有高端服务,又有低价产品,让老年人的不同消费需求得到市场的尊重。当然,要防止银发市场成为“老年人”市场,不能仅仅依靠执法和服务商。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情感关怀责任,倾听身边大人平淡无奇的愿望和微妙的情感波动,贴心为他们的安全消费和实际出行提供后勤保障。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比外界的任何担忧都重要。
(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