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6G技术,赋能智慧转型
日期:2025-11-05 10:05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核心领域核心技术快速突破,领先领域明显增强,创新技术与创新理念充分融合,创新作用显着增强。 ——摘自“十五五”建议 当数据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当人工智能浪潮深刻重构各行各业时,赖以生存的通信网络面临“容量”与“效率”的双重考验。传统通信技术依靠频谱和能量堆叠的路径已经逐渐达到物理极限,无法支撑人工智能时代万物智能互联的需求。在6G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找到满足带宽需求的“引爆点”。我们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6G智简”。回顾通信发展史,从1G到5G,其主要范式可以认为是一位勤奋的“比特搬运工”——力求将信息符号从一端快速准确地传输到另一端。然而,当面对海量环境数据时,这种交付方式就变得低效。这就是“6G智慧通信”的成果。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通信系统,构建端到端智能学习的语义通信系统,使之前的“过渡符号”转化为对任务意图的准确理解。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并显着降低了网络带宽和能源资源消耗。如何为“6G智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简单”技术研究是我们团队面临的难题。团队迎难而上,构建了语义信息论新体系,深刻揭示了语义信息论与经典信息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重要区别,系统分析了其传承和发展的科学问题,使我国6G理论摆脱了西方传统理论“绕圈子”扩张的道路。这一理论正在发生转变。我们建设了全球第一个6G智能通信融合外场测试网,并首次实现了从北京到西安1200公里的语音和语义短波通信的长距离测试;我们开发了语义通信芯片,语义视频彩铃在中国移动得到了广泛应用,这只是我们提出的“6G智慧极简”的起点。多家运营商、设备商和学术机构达成全面协议,开始为6G国际标准化贡献中国方案。 6G语义通信技术的场景需求和关键技术已被移动标准界全球组织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国际标准化组织接受。展望“十五五”,日益成熟的“6G智能网”改造千行万业。我们团队也将迎难而上,努力解决重大问题,为我国原创研发做出贡献。为全球通信发展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终身教授。本报记者严一桥采访整理)延伸阅读通信范式变革的“新拐点” 随着人工智能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海量智能终端产生的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对通信带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通过增加频谱、功率等“完整资源”来增加带宽的传统路径已不再可持续。 6G的发展迫切需要打破经典信息论框架的壁垒,寻找通信范式变革的“新拐点”。面对技术难题,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院士为首的网络与传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0余名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智能、极简通信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范式“基于语义信息理论,以“智能、简约”为设计目标,以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为抓手”,回答“什么是基础理论”、“如何实现创新”的基本问题。下一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智能、极简通信理论与技术的研发,推动6G系统从被动“信息传递”向主动“用心理解、资源协作”发展,加快从学术创新到智能、极简通信的转型进程。产业化落地,为“智能内生、原生简单”的新一代通信网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报记者 严一桥 编译)
(编辑:单小兵)